泰山,自古就有“五岳独尊”、“天下第一山”的美誉。
泰山,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,方圆426平方公里,主峰玉皇顶海拔高度1545米。
在25亿年左右,被称之为“泰山运动”的造山运动,使泰山第一次露出海平面。
而在3000万年前的新构造运动中,泰山南麓发生山前断裂,所处的盆地下沉,而北麓大幅度抬升,形成了如今泰山巍峨高耸的雄姿。
泰山花岗岩、科马提岩、三大断裂,还有人们熟知的“稳如泰山”、“醉心石”无不显示着泰山在地质、地貌上的神奇。
缘于泰山地层的清晰,岩体的复杂,自1868年起,已拥有130多年的地质研究的历史,并被世界地质学界所公认。
至于泰山西麓桃花源的彩石溪,几十亿年岩体和岩脉彼此侵切的印记,显示在咫尺方寸之间,故称五世同堂。十里山涧,泰山彩石平铺溪底,如天工神笔绘就的一幅瑰丽长卷,徜徉其中,感叹、欣赏自然的造化神工,使人心旷神怡,流连忘返。
在人类历史上,人们大多都有着“恋山”的“情结”,这是世界性的。登山即登天。人们无不期望通过登山的途径,实现潜意识里登天的心灵诉求和美好憧憬。
然而,一座大山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同步,却是罕见的。
《史记》中就有七十二王封禅泰山的史传。远古时期的神农氏、炎帝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等,无不来泰山祭祀天地。
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《尚书》说:舜在春季的二月登上泰山,在山巅烧火祭祀,这是一个王者成功后取得最高祭祀权的标志,是帝王权力的象征。
在封建社会里,大凡帝王都会自命为“天子”,是受命于天的。而要祭天,最庄严、最神圣的仪式,就是到泰山去封禅,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,泰山是最高最大的山,是万物始生之地。
秦始皇一统天下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王。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,就是泰山封禅。
雄才大略的汉武帝,则把封禅作为治国安邦、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,前后八次登封泰山。
汉文帝、汉章帝、汉安帝、隋文帝、唐高宗、武则天、唐玄宗、宋真宗、清康熙、清乾隆等,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过泰山。
泰山封禅意味着受命于天,昭示着国家统一,彰显着国泰民安,因此,历代帝王莫不竞相效仿。泰山封禅这一“旷世大典”,在中国执着的演绎了数千年。
由此,也就形成了泰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禅祭祀文化,或曰帝王文化。
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,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。这不仅仅是孔子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,而是泰山启迪了这位文化的巨人,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峰,对文化空间的一种俯视。故云:“泰山是岳中之孔子,孔子是圣中之泰山。” |